小時候參加100公尺賽跑,曾經聽老師說,跑的時候不要緊張,肌肉要放鬆。但是在激烈的比賽下,當然是拼命用力奔跑,這時肌肉如何放鬆呢?
長大後加入升學考試的大洪流,大大小小的考試難免帶來緊張及焦慮,師長們還是說不要緊張,以平常心,以平日培養的實力面對,但這不免令人感歎又是一項說來容易,做時困難的不可能任務。
以「烏龍院」聲名大噪的漫畫家敖幼祥,曾經為了擺脫成名後帶來的名利紛擾,一個人到花蓮,過著「被蛇咬到叫救命也沒人聽見」的遺世獨居生活。他在如此的生活體驗後,曾對媒體表示,他再怎麼成名,最後都是要回到桌上,面對那張白紙。
台裔NBA球星林書豪曾說,「很多人打球的動機是金錢、女孩子和(明星的)生活方式。我也是人,我也經常被世俗所誘惑,但是我知道我打球不是為這些。」他進一步說,他打球的動機是要追求「永恆的快樂」,不是輸贏這樣短暫的快樂。想明白了一點,他的心靈就得到了一種神奇的安寧。這種神奇的安寧帶來了他奇蹟般的發揮。這「永恆的快樂」很抽象,但我相信那是一種跳脫情緒起伏的喜悅。
看來一個人的一言一行,都應該回到事情的本質來進行,不要讓無謂的情緒或妄想牽絆住,那麼不僅事情可以做的更好,人生的境界也會不斷提升。所以,賽跑的時候只讓雙腳有效的彈跳擺動,但心情、肌肉不必緊張,以免牽絆住雙腳的擺動。考試時就當專注於解答題目,放下不必要的緊張焦慮,不必為無謂的情緒所牽掛。漫畫工作者也不必牽掛於日後是否出名,畫作能賣多少錢,儘管專注於自己的創作,理當會有更傑出的成果。「金剛經」有一句著名的話語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是釋迦牟尼佛提供給各行各業人士的銘言。「應無所住」是指不被無謂的執著或妄想所牽絆,「生其心」是指內心發起的利己利他的一言一行。我最近才發現,從小到大師長對我們的期許,乃至我們對自己的要求,都不出這句話的範圍。「Just do it」,儘管去做,應該不僅指行為上的積極作為,還應該指心理上能夠不被外在環境及自己的情緒所障礙的健康狀態,最後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的狀態。要達到如此的狀態有賴每個人藉由宗教或藝術的洗禮,才容易達成。
曾經看過公共電視播出「孫運璿傳」紀錄片,裏面有一段強調孫運璿先生擔任公職時,不為私利,不為個別企業利益,持續為改善經濟環境而努力。與談人朱敬一與主持人蔡詩萍除了對孫運璿先生的清廉特別讚揚外,朱先生更闡述孫先生這種不為特定私利或目的,無所為而為的作為,是「不住相施政」。不管時代背景如何變遷,如此的作為都是人們值得效法的。這又回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這句話。看來朱先生也頗能體會佛法的精要,值得玩味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